破局银行放贷“双轨怪象”: 让信贷活水精准润实体
发布日期:2025-08-16 10:04    点击次数:130

在当今银行信贷市场的舞台上,一场荒诞又真实的“双轨戏”正激烈上演。线上系统仿若脱缰野马,一路“狂飙”,对申请材料“选择性失明”,只要数据达标便火速放贷;线下人工审批台前,信贷员却如临大敌,恨不得把企业“祖孙三代”的底细都摸个门儿清,尤其面对民营企业申请时,更是战战兢兢,拒贷几乎成了家常便饭。有内部人士无奈直言:“现在看到民企贷款就头大,基本等于直接判死刑!”这冰火两重天的放贷怪象,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与困境?

一、“怕担责”:审批者的沉重枷锁

“怕担责”这三个字,宛如一副沉重的锁链,紧紧束缚住了审批者的手脚。在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下,企业经营状况稍有风吹草动,就会被无限放大成风险信号。订单稍有回落,便被视为衰退的先兆;应收账款增多,就被怀疑资金链不稳;老板征信记录稍有“斑点”,更是被当作洪水猛兽。在这种高度紧张的审查氛围下,“能拒就拒”成了审批者最安全的护身符,不放贷反而成了风险最小的选择。

从银行的角度来看,这种保守的审批策略似乎有其合理性。毕竟,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,风险无处不在。一旦放贷出现不良,审批者可能要承担巨大的责任,轻则影响个人绩效和职业发展,重则可能面临法律追责。因此,为了自保,他们只能选择最保守的方式,对任何可能存在风险的贷款申请都敬而远之。然而,这种过度保守的做法,却导致了许多有潜力但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无法获得资金支持,阻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。

二、监管压力下的“线上救赎”

银行终究无法彻底关上信贷闸门,监管层的“两增”指标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——普惠贷款余额及户数必须双增。在巨大的压力传导之下,线上风控系统成了银行的“救命稻草”。这些系统剥离了人情世故的干扰,只认冰冷的“硬数据”:征信记录、纳税证明、银行流水。只要这些指标达标,系统便会毫不犹豫地“开闸放水”。

线上风控系统的优势在于其高效性和客观性。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的贷款申请,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,能够快速准确地根据预设的规则进行审批。对于银行来说,线上系统不仅可以满足监管指标的要求,还可以降低人力成本,提高审批效率。然而,这种“机械式”的冲量方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。线下客户经理眼中资质可疑、如同“歪瓜裂枣”的客户,却可能轻松通过系统审批,获得宝贵的资金活水。这些客户可能在实际经营中存在着潜在的风险,但由于线上系统无法全面评估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,导致银行可能面临更高的不良贷款率。

三、“双轨制”:银行体系的焦虑与扭曲

这一放贷“双轨制”所造成的冰火两重天,深刻地折射出当前银行体系深层次的焦虑与扭曲。当责任利剑悬于头顶,基层信贷员被迫转向极端保守,以规避风险为首要目标。他们不再关注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潜力,而是仅仅着眼于如何避免承担责任。这种做法虽然可以保护自己免受处罚,但却牺牲了银行的长期利益和社会的整体福利。

而监管指标的刚性要求,又倒逼银行依赖线上系统进行“机械式”冲量,无形中削弱了对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深度研判能力。银行过于依赖数据模型,忽视了人的经验和判断,导致信贷决策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。技术与人性的碰撞,在风险责任的巨大压力下,催生出了这场信贷市场的奇特分裂。银行在追求风险控制和满足监管要求之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,无法找到一个平衡点。

四、破局之策:制度平衡与融合互补

化解这一放贷怪象,需要在制度层面寻求平衡。一方面,要明确责任边界,建立科学尽职免责机制。目前,银行信贷人员的责任界定不够清晰,导致他们在放贷时过于谨慎。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尽职免责机制,明确在何种情况下信贷人员可以免除责任,让他们在放贷时能够更加理性地判断,从“不敢贷”转变为“理性贷”。这样可以激发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提高他们对民营企业等有潜力客户的支持力度。

另一方面,要避免将线上系统当作规避责任的“挡箭牌”,让数据模型与人工经验真正融合互补。线上系统虽然具有高效性和客观性,但它无法全面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。线下信贷员通过实地考察、与企业负责人交流等方式,可以获取更多关于企业的信息,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有更深入的了解。因此,银行应该将线上系统的数据优势与线下信贷员的经验优势相结合,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信贷审批体系。在审批过程中,既要参考线上系统的数据结果,又要充分考虑线下信贷员的意见和建议,实现数据与经验的有机融合。

五、守护实体经济:让信贷之水精准灌溉

信贷资源流动的顺畅,系着万千企业的命脉。线上“狂放”与线下“死掐”的撕裂若无法弥合,最终受损的不仅是银行风险判断力,更是市场急需的金融血脉。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,只有实体经济发展良好,银行才能有稳定的客户和收益。如果银行继续维持这种不合理的放贷“双轨制”,许多有潜力的企业将无法获得资金支持,导致企业发展受阻,甚至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经济问题。

唯有让风控的理性回归责任与担当的平衡点,让技术的效率与人的温度共同守护风险边界,信贷之水才能真正精准灌溉实体经济最干渴的土壤。银行应该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,在控制风险的同时,积极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。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融合,打破线上线下的壁垒,建立一个更加科学、合理、高效的信贷审批体系,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。

银行放贷的“双轨怪象”是当前经济环境和监管要求下的产物,但它已经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。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,积极寻求破局之策,让信贷资源能够更加合理地流动,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实现银行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,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。